伴隨著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廣東省科學院誕生。
四十余載砥礪奮進,廣東省科學院始終從國家和地方的戰略需求和國民經濟建設的實際出發,緊跟國家科技體制改革步伐,探索創新,逐步發展成為廣東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一支重要戰略科技力量,在推動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誕生在科學的春天(1978-1998年)
在“科學的春天”背景推動下,為落實中央科技發展相關政策,廣東省委于1978年1月5日以1號文作出“成立廣東省科學技術委員會、廣東省科學院”的決定,省科學院正式宣告成立,梁嘉任黨組書記、院長。省科學院與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實行“兩塊牌子,一套機構”的管理模式。省微生物研究所、省昆蟲研究所、省測試分析研究所、省科技圖書館、省科技學校、省科學院實驗工廠等幾家研究所,以及恢復重建的地理所、土壤所隸屬省科學院建制。省科學院建立后,在恢復科研秩序、開創新局面的過程中,堅持科技工作“為當前當地服務”的正確方向,認真貫徹落實黨的科技方針,調整科技布局,努力利用自身的資源條件和優勢,組織科技人員投身到為國民經濟建設的主戰場,逐步成長為華南地區自然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涌現出一批為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服務的優秀科技人才和先進科技成果。
做體制改革的踐行者(1999-2014年)
1999年,廣東省順應科技體制改革不斷縱深發展的新形勢,制定《廣東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面對變革,省科學院深刻領會改革精神,尋求改革的最佳方案,對研究所準確把脈并進行結構調整。省科學院以原有的科技優勢資源為依托,在科研單位的發展模式、運行機制等方面進行了積極地探索,充分調動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出了以社會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社會和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發展目標,努力建立面向市場的新架構。在深化改革的過程中,加強院地合作,以地方需求為導向,根據廣東區域經濟發展情況實行合作方針;加強科技開發和產業化工作,促進產學研融合,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形勢喜人,改革的頭三年,全院技工貿總收入實現平均年增長29.3%。省科學院在改革中求生存,在變革中謀發展,堅守“為當前當地服務”的初心,在科技創新、為產業發展服務等方面進行初步探索,為今后更好地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基礎。
注入產業創新的基因(2015年)
為應對新一輪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廣東省委省政府于2015年6月組建新的廣東省科學院,賦予“聚焦產業發展的應用技術研究,兼顧重大技術應用的基礎研究,更好地滿足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需要”的發展定位,目標是打造廣東高層次人才集聚高地、產學研合作與科研成果轉化應用的組織載體、創新驅動發展的樞紐型高端平臺,為省科學院注入了產業創新的基因。新的廣東省科學院,由原省科學院(與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分離)、省工業技術研究院(廣州有色金屬研究院)、中國廣州分析測試中心、省石油化工研究院等研究院所整合而成,為廣東省政府直屬事業單位。
科技自立自強繪新篇(2016-2022年)
廣東省科學院在四十余年的歷史積淀中厚積薄發。
科技創新勢不可擋。目前形成了涵蓋科技智庫與服務、生物健康與現代種業、資源與環境、新材料與綠色化工、高端裝備與先進制造、智能與芯片六大創新板塊的17個科研機構;在微生物安全與健康、現代材料表面工程、無人機與空間智能、農田重金屬污染治理、光電材料與器件、先進焊接技術及材料、合金材料與加工、復雜工業過程建模與優化控制、生物育種、動物保護與繁育等學科和技術領域,已位居全國一流或領先水平;擁有一支7名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4人,俄羅斯工程院中國籍院士1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1人)領銜“杰出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骨干科研人才+青年科技人才+技術經紀人”梯度式4000余人的創新人才隊伍;國家級人才30人、省級人才60人,高級職稱科技人員919人,博碩士青年科技人才1514人,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近130人;設有博士后工作站5個,在站博士后近200人;擁有國家、省部級科技創新與服務平臺224個(國家級26個、省部級153個);累計獲國家級獎勵9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獎勵101項(其中省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項,自然科學及科技進步一等獎12 項)。
成果轉化落地有聲。圍繞廣東“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聚焦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培育發展,探索建立以“有的轉、轉得了、轉得快、轉得好”為鮮明特征的技術創新生態系統,以“機制+載體+人才”的創新模式,建立起市場導向、企業主體,技術經理(經紀)人運營,利益捆綁、利益共享的技術育成孵化和產業技術服務工作機制,在珠三角和粵東西北等地布局了一批產業技術研究院和產業技術服務中心,輸出先進的具有廣東省科學院集成優勢的技術育成孵化、產業技術服務和產業創新人才培養等管理模式。累計孵化以“中科云圖”為代表的科技型企業300多家,其中以自有技術孵化技術型企業1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19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家),技術服務企業3.8萬家(次)/年,“四技”收入(技術轉讓、技術開發、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收入)達40多億元。
奮進科創道,深耕產學研。在“邊組建邊發展邊貢獻”中,新的省科學院建立起了職責明確、評價科學、開放有序、管理規范的現代科研院所管理制度,科技創新能力極大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成效顯著,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作用凸顯。據廣州市政府《在穗主要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撐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評價報告(2019年)》,省科學院在總體支撐指數、產學研結合指數、成果轉化指數、產業平臺支撐指數和人才支撐指數等5項指標均排名第一。據《中國科技成果轉化2021年度報告(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篇)》,省科學院2020年“四技”收入在全國2121家國立科研院所第4位,居在粵研究機構第1位。經第三方評估表明:“廣東省科學院已經成為國內一流的省級科學院,是廣東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戰略科技力量,在建設科技創新強省、推動區域創新發展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省科學院圓滿完成了改革任務,為下一步的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新征程,新作為
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為我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指明方向。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廣東省科學院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新部署、新要求,立足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緊緊圍繞廣東省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深化改革創新,優化資源配置,細化戰略舉措,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力爭在推動科技創新強省建設、助力“雙區”和橫琴、前海、南沙三個重大合作平臺建設,服務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展現新作為,干出新氣象。